第(2/3)页 李承乾骑马从延喜门入皇宫,从长乐门进入太极宫。 在长乐门下,李承乾深深的看了长乐门深处一眼,然后坐在御辇,说道:“去武德殿。” 武德殿,彰显皇帝武德充沛之所。 李承乾走到了御榻上坐下,然后看向侧畔。 李五从帷帐之后走了出来,然后对着李承乾拱手道:“陛下!” “嗯!”李承乾微微点头。 李五从袖中掏出一封奏本递给李承乾,同时说到:“这是逻些发生诸事,前后详情,请陛下预览。” 徐安从李承乾身后走出,接过奏本,放在了李承乾眼前。 李五是随着文成公主一起返回长安的,他做的那些事,之前有奏本传回,但不过是略微提及,并没有详细记述。 有些东西只有当面才能说。 毕竟这些东西,哪怕对外界透露只言片语,也是要命的事情。 李承乾打开奏本,然后认真的阅读奏本当中的内容。 这些东西,分为两个方向。 一个是骆宾王从安西大都护府到逻些,其中所有事情记录,李甲的记录。 一个是李五记录的军中诸事,还有和李甲联络,以及最后杀死芒松芒赞,还有俘虏蒙洁墀嘎的事情。 其他的,就是事后,李甲留在逻些处理后事,清洗影子军,而“李治”则是返回成都之事。 李承乾放下奏本,微微抬头道:“晋王那边多照顾下,那些有功的儿郎,该赏赐的赏赐,不要吝啬。” “臣明白。”李五微微躬身。 “另外,在外面的儿郎,他们在外面的时间有些久了,轮流调动回长安驻守吧。”李承乾微微抬头,道:“另外,也开始着手派人,在现在的吐蕃各地方首领身边安插人手。” 大唐灭亡吐蕃,有太多的部落首领,直接背叛吐蕃,投降大唐。 他们的数量之多,甚至就是李承乾都没有想到。 不过想想,其实也没有太多的问题。 吐蕃本身就是部落联盟制,虽然在朝着王国的方向转变,但实际上转变的并不彻底,尤其是自从松赞干布病故以来,幼主登位,诸般事务不仅没有推进,反而大大的倒退。 所以大唐和吐蕃国战之时,才有那么多人坐守旁观。 达玛仁增在时还好一些,自他军前殉国,尚结赞进位大相,诸邦国就开始各自保守力量,大唐兵锋所至,稍微交战,其便立刻归诚。 毕竟相比于吐蕃,大唐要更加强大。 甚至于有些人还在打着一些阴祟的主意。 长安距离吐蕃太远,大唐治理吐蕃,只要有所不妥,引起大变,那这些人取代大唐,成为松赞那样雄主的机会就来了。 李承乾轻轻冷笑。 这是世家手段啊,不,这是许多人用以生存而共通的灵活手段。 “陛下!”李五站在一侧,平静的拱手道:“是否要在吐蕃效仿骆宾王之事,布置陷阱,以针对尼婆罗,天竺和大食之事?” 吐蕃之南就是尼婆罗和天竺,是松赞的姻亲之族。 吐蕃往西,是西域,再往西还有黑衣大食。 将来这些难免会成为大唐的对手,是不是要在这些方面做手段。 李承乾沉吟许久后,摇摇头道:“尼婆罗终究小国,吐蕃已灭,他们不会轻举妄动的,而且以大唐如今的国势,若是尼婆罗真的有所蠢动,大唐也已经不需要像对待吐蕃一样对待尼婆罗,直接平推便可,没有必要再生事端。” 尼婆罗又不是吐蕃,他们不值得李承乾用种种手段。 “至于大食,他们和大唐交流极少,便是想要做些陷阱,也没有中间人可获得彼此信任,手段行不通的。”李承乾摇摇头,然后说道:“再说,到了如今,起码二十年之内,大唐不会遭遇大的战事,便是现在布局,怕是也难有收效,所以按照正常手段,渗透尼婆罗,天竺和大秦便好。” “是!”李五躬身领命。 李承乾神色平静下来,看向李五道:“西北诸事,于你而言,已经结束,你的重点要转回到天下之中。” “是!”李五神色严肃起来。 李承乾微微抬头,说道:“接下来,密卫要开始进一步的依托各地府兵,甚至是兵曹法曹,在天下各州,和上等诸县都安排据点,暗中监察天下,若有事故,也能以最快的速度及时调整人手。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