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拿下辽东,然后进兵,高句丽,但却被高句丽的天寒地冻所伤,然后回朝之后的无数争夺。 一次次,最后李承乾成功的暗迫他的父皇退位。 岑文本,杨师道,魏征,高士廉,萧瑀,刘德威等无数大臣的身影在他的脑海中浮现出来。 这一切他的手段说不上多么的光明正大,但面对上苍,他心中无愧了。 一切不过是自保罢了。 皇权争夺下的自保而已。 李承乾真正心中无愧的,是对百姓,是对整个大唐。 在他重来这一世开始,大量的农具,稻钟,种植之法的改良,才被大量的实践之后,迅速的用在田间地头。 这些年来,大唐百姓的粮食以迅猛的速度快速发展。 这一点光是从大唐的人口大量增长就能够得到侧面的佐证,更别说还有每年的赋税大量增长。 同时,打压世家侵占田地,隐匿人口,打压恶钱,河北江南百姓移民边州,常年东巡洛阳,让天下的粮食损耗大量减少……等等无数手段,极大的缓和了民间的矛盾,让百姓可以生计,让整个大唐都在蓬勃的向上发展。 最后,他东灭高句丽,百济,新罗,北灭契丹,西灭西突厥,西吐谷浑,还有吐蕃,让大唐的边境迅速的安定下来,之后的二十年时间,天下百姓都不用在担心任何战争威胁,不用因为战争而缴纳多余的赋税。 他可以以种种借口,时不时的免去一个地方的赋税。 让天下百姓可以更好的休养生息,让整个大唐可以更好的迈向盛世。 这些年,他大量的改进生产工具。 不仅是农具,还有大量的纺机,还有马车,船只等等,一切都让天下的生产力大踏步的前进。 天下广阔,二十年后,随着人口的大量增长,南至南洋,北至北冰洋,东至倭国,西至波斯,大食,大秦,甚至还有天竺等诸多国家,都将会有大唐百姓的身影。 长孙无忌,褚遂良,王方翼,柳奭等等关中一脉,他都尽可能的保存了,避免大唐自身的国力受到重创。 另外,张大象,戴至德刘应道,刘仁轨,裴行俭,狄仁杰,张柬之,娄师德等一大批人都已经被提拔重用,这些人在将来的二十,甚至是五十年间,都能保证大唐局势稳定向前。 足够了,足够了。 或许这里面因为某些矛盾他没有清理干净,将来少不了还会起冲突,但那个时候,以大唐的国力,已经足够能够承受,并且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,重新恢复。 最关键的,是他将很多东西,教导给了李象。 他的太子。 李象的资质虽然差一些,但比李治要好,将来治理国祚,也一定比李治更好。 李承乾看着前方越发接近的封祀坛,脑海中却出现了他的父皇,太宗皇帝的身影。 父皇啊,起码青雀和稚奴还活着。 父皇,儿臣对得起你了。 天下苍生,朕对得起你们。 昊天啊! …… 李承乾头戴冕旒,身穿赤黄色衮龙袍,跪在封祀坛上,对着高天上穹,沉沉三叩首。 封祀坛下,太子和诸王,文武百官也全都齐齐叩首。 四周无数金吾卫持槊肃立,旌旗招展。 李承乾抬头,站在一旁的礼部尚书李百药,将三根高香递了过来。 李承乾这才起身将高香点燃,最后插入身前的香炉之中。 香炉之前,一封卷轴上绘制着整个大唐疆域图,旁边放着十三本来自天下十道和安东、安西、逻些道修建学堂的奏本,以及厚厚一摞记录大唐人口,粮食,还有记录百家姓氏人口的书册。 三样东西,摆放在其他祭品之前。 而在这三样东西之前,是一本轻薄的玉册。 李承乾躬身的起身,神色肃穆庄严。 王勃和杨炯从两侧走上,将两只火把扔进了祭坛中央的黑色大鼎之中。 一瞬间,大鼎立刻燃起了熊熊烈火。 无数牺牲,玉帛,丝绸等祭品全部被礼部和太常寺的离官扔进了香炉之中。 缭绕的烟气立刻冲天而去。 与此同时,众目睽睽之下,裴行俭,王方翼,段宝玄,刘审礼四人各穿红衣金甲,走到了四方角落的大鼎之中,迅速的点燃了里面的各色祭品,青烟立刻冲天而起。 李承乾微微躬身,李百药将玉册拿起,然后恭敬的递到了李承乾的手里。 李承乾接过玉册,抬起头,看向前方的大鼎,目光顺着青烟直冲苍天。 他同时打开玉册,面对苍天,高声道:“嗣天子臣承乾,敢昭告于昊天上帝。 有隋位极颠危,天数穷否,生灵涂炭,鼎祚沦亡。 高祖仗黄钺而救黎元,锡元圭而拯沈溺。 太宗功宏炼石,定区宇于再麾,业比断鳌,饮沧溟而一息。 臣忝奉馀绪,承威积庆,遂得昆山寝燎,炎海韬波。 虽业茂宗祧,寔降灵穹昊。 今谨告成中岳,归功上元。 祈愿大宝克隆,鸿基永固,子孙百禄,苍生受福。” 说到最后,李承乾的声音一下子高昂了起来。 祭坛之下,所有群臣齐齐认真用力的拱手高声道:“祈愿大宝克隆,鸿基永固,子孙百禄,苍生受福。” 声音直冲云霄,震荡青云。 一时间,天空海阔,一道金色的光束越过层云,直落而下,然后直直的照在了李承乾的身上。 在李承乾惊愕之间,霞披双肩,光彩辉煌。 神圣庄严。 第(3/3)页